【科技力】如何與 AI 共存?將人工智能視為學習之梯,培養下一代的軟實力
Yory 編輯團隊|2024-06-07
瀏覽數:2899


AI 會取代人類嗎?葳格國際學校總校長李海碩在今年三月的第二屆「全國學習歷程未來教育論壇」上,直接了當的說「這根本是不需討論的事」。從沖底片到數位相機再到手機,從口譯員到 Google 翻譯軟體再到手機通話的即時翻譯,「取代」是人類歷史上的常態與真實。


「媒體很喜歡問我,哪一個領域會最快被取代?答案是每個領域都有一部分會被 AI 取代,只是這個品質底線的高點不一樣。」他認為,真正該問的是:我們該做什麼,好讓下一代能穩穩地站在這條底線之上?


「終身學習」是與 AI 共存的最佳策略


李校長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未來會比現在多出 30% 的工作。當人們憂心工作被取代的同時,事實是有更多新的工作機會會出現。這代表只要持續學習與適應,不用擔心沒有工作做。若觀看過去數十年的產業變化,即便是新型態的工作也都有傳統產業的影子: YouTuber 需要整合製作人與主持人的能力,電競選手則需要運動選手的體力與毅力。


因此,需要擔心的不是工作被取代,而是取代的速度實在太快。


數位相機從出現到完全取代底片,大概花了二十年;近幾年影片製作等創意產業才在蓬勃發展, Open AI 今年二月釋出的 Sora AI 模型,直接嚇壞耗費數年心力欲創造更佳娛樂影像的專業人士。只要隨意寫寫文字, Sora 就能產出媲美真實世界取景的短片,現在甚至還沒上市,已讓產業工作者感到沒有絲毫喘息空間。


「終身學習,是 AI 世代最重要的反脆弱策略。」李海碩校長表示,上一代的人精通兩個專業就差不多了,現在這個時代更講求斜槓技能,第一個領域精通到專業以前,就要開始發展第二個領域。未來變化更快,要學習和發展的領域必然要更多。


兩家知名顧問公司的職場能力調查


「大家都在問,未來十年會發生什麼改變?真正該問的是『什麼不會變』。」什麼樣的特質與能力,永遠會被時代需要?


李校長引用「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提出三個重要技能:軟技能(Soft Skills)、技能再造(Reskilling)、技能提升(Upskilling)。不論世界怎麼變化,我們永遠可以跟著改變與提升。


另一間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則列出 56 項關鍵能力,將其視作未來公民的職場核心技能。這些能力區分為認知能力、人際能力、自我領導能力、數位能力,其中 7 項技能直接影響求職生涯:資訊整合、應對不確定性、適應性、自信、自我激勵與健康、工作計畫安排、組織內察覺性


圖 / 麥肯錫公司列出的 56 項關鍵能力(資料來源


在一份針對一萬八千位老闆,根據上述 56 項關鍵能力所做的研究中,發現了有趣的結果:愈有自信(Self-confidence)且愈能應對不確定性(Coping with uncertainty)的人,在職場上傾向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工作滿意度也更高。李海碩校長因此鼓勵在座師長:「為此,我們需要培育更有自信、更能應對不確定性的下一代,如此才能面對多變的世界!」


除了「波士頓顧問公司」與「麥肯錫公司」,李海碩校長還分享了「大英國協」(SkillsBuilder Partnership)的研究結果。答案是這四組配對的能力,將被視作下一代必有的核心素養:「聆聽、說明」,「問題解決、創意」,「正向積極、目標遠大」,「領導力、團隊協作力」


與 AI 協作、自主學習成為新世代的重要能力


若再從更龐大的資料庫裡了解 AI 對未來工作的影響,我們可以有什麼收穫?全美最大職業發展單位 NCDA (The 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去年針對 1,106 種職業進行調查,列出了前十個最重要的職場能力;接著再挑出被認為「前景看俏」的職業,同樣排列出最重要的職場能力,比較兩者的差異。


為什麼要把所有的職業拿來和「前景看俏」的職業相比較?因為在現有的職業中,有一些將在不久的未來被淘汰。而那些不變的、始終被認為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又有什麼能力是能順著時代發展,給予我們更多發展機會的關鍵力量?


前四名的排名相同,仍然是:閱讀理解能力、言語表達、批判思考、主動聆聽。後六名也一樣:寫作、複雜問題處理、判斷與決定、主動學習、監控進度、社交認知。


唯一不見的是「協調能力」,多出來的是「主動學習」。很顯然,主動學習是在「前景看好」的工作中很重要,未來也不再那麼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協調能力了──「只要能與 AI 協作就好。」李校長說,這聽來有些慘忍,但事實就是如此。


把 AI 當成最好的學習階梯,從軟技能著手


進到教學場域,老師要如何幫助這一代的孩子,成為具有上述多個重要特質的人才呢?回到最一開始談的,人類的學習過程是漸進式的, AI 卻能跳過緩慢的學習,短時間就拉出一條「 AI 品質底線」。意思是,若我們沒辦法超越這個品質競爭的底線,被淘汰就是必然。


不過李校長表示,卻也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學生可以靠著 AI 直接跳到一定的成果上,從能帶來成就感的地方開始學習。本來要完成一篇落落長的作文,現在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 AI 工具就可以協助產製出一個基本的模型。好處是給予學生一個學習的階梯,讓他先爬到願意開始的地方;需要留意的便是要防範「學習者以為自己已經學會」。


在這背後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直接從「軟技能」開始訓練。同學可以運用 AI 把一張空蕩蕩的房間照片,變成充滿裝潢和完整設計的空間,接著,每個人要根據這張圖上台報告:如果要裝潢一間這樣的房間,需要多少錢?請說服班上其他同學:這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房間。


校長以設計師的工作為例,未來最重要的將不再只是做設計,而是能了解這個世界的需要、能夠與客戶溝通。從這樣的課程設計,慢慢培養孩子反思和思考世界實際面的能力,透過發想問題、找出問題的答案,逐步養成未來最重要的技能。


留心過度使用人工智慧的危機


有人問李海碩校長, ChatGPT 已經這麼發達,同學還有寫學習歷程檔案的必要嗎?他的答案是需要,而且這個能力會比過去更加需要。


「在教育現場裡面,如果我們很習慣讓學生使用人工智慧,真正傷害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習慣』。」校長解釋,他曾經對自己做過一個實驗,連續三個月每天使用 ChatGPT ,直到他驚覺自己失去了過往的耐性,「本來讀書讀一遍看不懂,可以再看兩遍、三遍,我再也沒有耐性把書或影片看完,因為我知道只要點兩下滑鼠, GPT 就會給我答案。」


閱讀耐性下降,寫作構思能力下降,這是過度使用人工智慧帶來的危害。


最後,李海碩校長給出了深切的提醒。他表示,我們都有責任一起面對這件事,不用把 AI 當成傷害我們的人,更不用把 AI 隔在世界之外。「我們可以帶著下一代,像長了翅膀的自由之人那樣,翱翔在蔚藍的天空。」




本文章及照片著作權為 Yory 平台所有,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想要知道如何用 AI 工具輔助製作學習歷程嗎?快來試試看 Yory 的寫作模組!

相關標籤

趨勢新知
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檔案
科技教育
AI
全國學習歷程未來教育論壇

如何輕鬆寫好學習歷程檔案?

讓Yory優歷的 AI 輔助寫作評鑑,帶你快速掌握寫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