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學: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2022-02-11
瀏覽數:1705
在討論學習歷程檔案作品的呈現方式時,不只關係到高中端對於課程設計和成果的理解,同時牽涉到大學端到底會如何看待學生們的學習歷程檔案作品,他們對於學生的期待究竟是什麼?
對此,我們舉辦 50 場審議會議,邀請到高中學生、老師、家長以及大學教授共 1300 位參與者,針對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如何呈現、審查進行意見的蒐集與彙整,針對大眾所關心的「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呈現怎麼樣的內容」、「什麼樣的內容是大學教授想看的呢?」、「我可以怎麼準備我的學習歷程檔案呢?」這些討論進行整理,並提供實例及建議方向。
作品與自我的連結,展現屬於自己的特點
根據這 50 場的資料整理,會發現不管是在高中端或是大學端,多數參與者都提到,學生應該綜合所學,從課堂知識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自身的生命經驗、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以學習歷程與軌跡的角度,來製作屬於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可以看見每個人的獨特性,還能突顯個人特色與亮點。所以就算是同樣課堂的學習單,但因為每個人生活經驗及思考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出來的作品就會有不同的內容面貌。
在審議現場中,有位地科老師分享自己的學生對於環境議題很有興趣,他使用環保署的網站資料分析阿嬤家的空氣品質。首先挑選其中一種汙染物,例如硫化物,然後去看硫化物在這十年、二十年,不同月份、不同季節的量,去研究跟天氣、大氣環流有什麼關聯性。還有同學認為動物棄養這個議題需要大家的關注,在社區進行觀察,並製作關於流浪狗的繪本,於學校博覽會時展出。另一位同學則是對天文很有興趣,所以特別在6月21號獨自前往嘉義觀看日環蝕,並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做成簡報,於課堂中分享。從這三個實例可以看到,同學呈現作品的方式相當多元,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或是根據自我的興趣與學科連結,都能作為學習歷程檔案中的成果。
換言之,學習歷程檔案的作品如果能不只是呈現最終的成果,而是可以從學生自己的興趣出發,呈現學習與完成作品的動機,整份作品也會更加有亮點。對學生而言,在作品的呈現上,可以強調個人能力與特質,同時也可以展現對於學習的熱忱,以及付出的努力與練習,最後加上心得與反思。這也是大學端所期待看見學習歷程檔案所呈現出來的樣貌與特點,藉由作品突顯個人亮點,並與科系進行連結。
同時,因為作品是根據學生自身經驗以及課堂學習過程所真實呈現,紀錄其學習的軌跡,並連結到個人特質與亮點,所以教師過度介入反而可能會讓同學的作品失去它的獨特性。另外,不管是在課程學習成果或是多元表現的作品呈現上,學生都應避免不真實的心得感想、抄襲,或是不當引用等,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將來在申請大學校系時,大學端也會透過面試等方式確認作品的真實性,所以同學們無須刻意包裝或是過度美化作品,而是注重作品實質內容。
呈現學習的歷程與軌跡,展現一般性的能力,跨越特定學科的界線
很多學生會擔心一定要展示出非常完整的成果嗎?如果我的成果不夠精彩怎麼辦?沒有很厲害的產出怎麼辦?這樣是不是就無法使用這個「不厲害」的作品當作我的學習歷程檔案呢?
在審議會議的現場,高中端與大學端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與審查討論部分,大多數認為作品呈現出「學習的過程軌跡與心得」比「最後產出的成果」重要,甚至是兩者並重。透過作品可以看見同學學習與探索的軌跡,可以從──動機說明、初步提問的形成、使用的研究方法、規劃統整過程,到最後的心得產出與反思──完整地記錄下學生的學習歷程。以學習的歷程軌跡作為重點呈現的作品,就算沒有很亮眼的成果,甚至是以失敗結尾也沒關係,同學可以呈現從失敗中獲得哪些經驗,以及調整的過程與反思,大學端同樣可以看出同學的努力及個人特質。
在審議現場中,就有教授以爬山作為比喻,高中生作為登山者努力往上爬,目標為登上位在山峰的大學端。儘管爬到山峰的門檻很高,但教授想看的是在爬山的過程中,你是如何爬的?以及你升上大學後有沒有繼續爬的潛力?又或是在爬山的過程中,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呢?教授可以從這些歷程性的資料中,看見學生不同的特質與潛力,並且更能判斷這名學生是否真的適合就讀這個科系。
不過這並不代表大學端完全不重視作品的成果。實際上,不同課程對於作品的要求與規劃不太相同,同學若有滿意的作品仍可以上傳至學習歷程檔案,只是建議在成果中同時能夠呈現其歷程,可以使得作品更加完整。而作品具體所要展現的是:同學從課堂中學習到什麼、有什麼收穫,具體來說有什麼成長等等,所以就算沒有好的成果,不好的成果卻也可以是好的歷程,好的歷程也是一個好的成果,歷程與成果是可以同時呈現,為學習檔案加分!
另外,大多數參與者也認為課程學習成果所展現的「一般性能力與態度」,與「對應學科知識」一樣重要,或是更為重要。其中一般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解決問題、溝通表達、學習熱忱、團隊合作、跨領域等能力,這些一般性能力,超越特定學科的界線,是許多校系看重的學生的能力特質。許多學生和老師會擔心,高中生若還未定向,那麼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與申請的大學校系會沒有關聯。如果我們重視一般性的能力,就不用擔心課程學習成果和申請的學系之間缺乏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文科的課程學習成果,可以勾選給重視溝通表達與創意思考的理工學系;呈現學習熱誠、研究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也可以吸引人文社會學群的教授。
同樣的,若要呈現特定學科的知識能力,可以藉由提出特定學科問題,配合歷程性的紀錄,如研究計畫、文獻回顧等研究法步驟,完整呈現探索到深化這種探求知識的過程,既能展現學習過程,也可以展現具備研究法基礎的一般性能力。
與地方特色、社會連結,以多元形式呈現
此外,若作品與地方特色或是社會進行連結,也能夠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審議現場中,有位桃園的地理老師分享課程作品與地方連結的範例。老師先讓學生選定一個埤塘或是多個埤塘,之後進行實地考察,瞭解那個地方、那個埤塘的故事,最後寫成故事,並搭配課堂使用的應用程式 story map,將故事與互動式地圖結合,產出一個具有地方特色與課堂知識之作品。
另一位彰化的地理老師帶著學生實地走訪鹿港,研究鹿港的產業發展,並繪製 GIS 地圖及拍攝微電影作為成果展示。有位台北的學生也分享自己對於法律很有興趣,特別是人權相關議題,他有參與平冤協會所舉辦的各式活動,將過程以文字及影像記錄下來,作為公民行動參與的報告分享。
另一位桃園的學生住在中壢火車站附近,中壢車站是除了北車之外,第二大的移工聚集地,他以移工及社會大眾雙方不同角度來分析移工的議題。
因此不管是利用學校特色課程所延伸的主題探索,又或是以自身興趣出發,連結社會議題的探討,都會是個有獨特亮點,且富含在地特色的作品。
從上述舉例可以發現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的作品呈現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學習單、心得筆記、專題報告、小論文等紙本方式呈現方式,也可以以圖像化形式,如心智圖、折線圖、懶人包、圖文集等等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又或者是以微電影等影像化方式,任何形式的呈現方式不拘,同學可以搭配各式形式的呈現方式,讓學習歷程檔案更加豐富。
此外,若作品是以團體報告的呈現方式,除了針對報告的內容進行心得與反思,同學不妨可以在報告中加入詳細的分工表,說明自己在這個報告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強調自己的貢獻外,也彰顯團體合作的能力。
與「三重二不」原則相呼應
最後,招聯會於日前公布「三重二不」的審查原則與作伙學審議會議所蒐集的資料有所呼應。其中,三重分別是「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二不則為「不是學系所列每個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以及「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因此大學端不應該因為高中課程分配與城鄉資源的不同,而影響審查的公平性。
同學若能好好掌握這些原則,從學校課程、社團和社區活動都能展現自身能力,根據課堂所學真實呈現自己心得與收穫,實際上就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去參加校外課程或是營隊,繳交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與證明或是證書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以上為作伙學將在全台 50 場審議會議所蒐集到的資訊進行彙整,提供課程學習成果呈現方式的準備建議,包括「作品與自我的連結,展現屬於自己的特點」、「呈現學習的歷程與軌跡,展現一般性的能力,跨越特定學科的界線」,以及「與地方特色、社會連結,以多元形式呈現」,並呼應招聯會公布的三重二不原則,期待能讓高中老師設計課程與學生生產作品的過程中,有更明確可以參考的依據和方向。
本篇文章由 作伙學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作伙學: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主辦。
我更了解怎麼呈現學習歷程了!
+1
相關標籤
如何輕鬆寫好學習歷程檔案?
讓Yory優歷的 AI 輔助寫作評鑑,帶你快速掌握寫作重點。